您好,安徽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欢迎您!
社内要闻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中华职教社主任李修松:利用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 【作者:】 【发布人:liulb】 【发布时间:2022-03-09】 【点击量: 字体大小



李修松.png


乡土文化是本乡本土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展起来的带有浓郁当地色彩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多元一统之元中之源与生存发展之基,是现代乡村文明之根,是打造各具特色、千姿百态之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基础资源,必须善加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中华职教社主任李修松表示,当前,我国利用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取得不少经验和成效,但存在问题也较多。

一是利用不当。对乡土文化底细不清,价值不明,乃至定位不准,路径不优,重点不突出,缺乏高水平策划与规划。

二是利用不够。大多限于打牌、垂钓、吃土菜、摄影等休闲娱乐或营造乡景野趣,乡土文化含量低。

三是利用不特。常见模仿抄袭。或舍弃田园风貌、农耕文化,追求城市化、园林化,缺乏“乡”味;或推崇西化、洋化,失去“土”味。

四是利用不活。利用方法老套呆板,缺乏创意创新,体验互动不够,不能运用新手段调动游人情趣,延生产业业态。

为此,李修松建议:

一要用当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来自农业时代,不乏落后陈旧甚至封建糟粕,与如今乡村振兴中构建现代文明不相符合,必须批判继承,合理利用。对于其中值得传承弘扬的成分,大力度创新利用;对于虽然落后但仍有利用价值的成分,通过适当改造,赋予新的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激活其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对于虽然有局限但不乏价值的成分,适当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现代影响力和感召力,实现创新性发展。

二要用足乡土文化。尽可能予以创新利用、分层利用、叠加利用、多维利用,开展文化旅游,研发文创产品,发展相关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例如:保护并活态利用好不同风貌的传统村落及乡土文物、非遗、民俗、红色文化及名人资源,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开辟农趣体验园,让家长带着孩子体验诸如骑牛、车水、犁田、打谷乃至钓虾、罩鱼、抓泥鳅、掏黄鳝、逮螃蟹、网蜻蜓、捕知了,以及跳房子、打江山、掼泥炮、放河灯、斗机等;利用当地民俗物品、土菜、点心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利用乡土文化有益成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助力倡导良好家风,创建文明村社,重塑乡村道德体系,促使新农村新文化的培育与养成。

三要用特乡土文化。即努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例如:抓住乡土文化特色,通过创新,做优人无我有的乡村旅游;抓住乡土文化的特色部分,通过创新,放大这部分特色旅游效应,做到人有我特;运用文化创意结合科技手段,将乡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转化成高水平、强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或场景,创造特色;将乡土文化资源的旅游转化与周边山水田园的美化优化构成完美的组合,形成特色;利用乡土文化结合当地其他相关资源发展新产业,延生新业态,构建特色;巧用乡土各色资源,打造各类特色民宿,开展多样态旅游活动,并结合定制旅游、预约旅游等创新,实现优质服务,彰显特色。

四要用活乡土文化。增强体验与互动,变静态为动态、平面为立体、消费者被动受教为主动参与。开展深受不同人群喜爱的多种趣味旅游活动,衍生出活力四射的各种业态,延长旅游产业链,从供给侧出发,引导人们的旅游情趣,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诸如游历、游学、增知、启智、休闲、康体、调心、娱乐、摄影、写生,以及食、住、行、购等旅游需求;运用科技手段,让游人(特别是孩子)穿越到诸如古遗址、古战场、古代传说等所反映的历史情境之中历险猎奇,感同身受。利用VR、AR等技术开展沉浸式旅游,让一处又一处红色景点活态复现当年血与火的斗争,让游人身入其境感动受教。还可通过发展智慧旅游,使乡村旅游真正活起来。